公共知识分子不宜用人身攻击作为讨论问题的条件反射

前段时间,卢克文发表了一篇介绍乌克兰在民主化之后的现状。结论是美国策动的民主革命并没有让乌克兰比苏联时期更好,反而更差了。先不论观点是否正确,但是文章本身还是论据详实,逻辑上也说得通。得到的转发量也不低。

可这时候,我看到一位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朋友圈的点评道:

最近在朋友圈转卢克文的文章的人,都是傻逼,有一个算一个。

我没有转发过卢克文的文章,可当我看到这样的评论时,还是有点不舒服。你可以反驳他的结论,也可以质疑他的论据,或者指出他论证逻辑上的漏洞。但如果一旦用”傻逼“作为全部的反驳,不仅显得语言粗鄙,更是用情绪化反应替代了正常的思考。将公共空间应有的理性讨论,拉入到没营养的情绪化骂战中。

这种现象并不是孤例。在更早前的崔永元大战方舟子,罗永浩大战方舟子等等更多的公共讨论中,类似用人身攻击替代理性思考和辩论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维基百科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条目中,有这样一段话:

2012年11月27日,搜狐专题《是谁搞臭了“公知”》[1]认为,公知群体有以下特征:宣传“自由、民主、人权、体制、宪政、选票、普世价值”。贬低对手。表面为公民代言,私下占尽体制的利益和便宜。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更换体制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C%E5%85%B1%E7%9F%A5%E8%AF%86%E5%88%86%E5%AD%90

7年后的现在,再看这段话,至少在”贬低对手”这一条,公共知识分子们的表现并没有进步,甚至更加严重了。至少公共知识分子们在微博上的言论来看,五毛、粉红(蛆)、爱国贼、叼飞盘是他们面对反对声音时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很容易,很多应激反应都只用到脊椎而不用经过过大脑就可以完成。比如,人在遇到火的时候缩手反射,是先通过脊椎下达了缩手的命令,然后才会在大脑中感受到疼痛。

但人类更厉害的是拥有可以复杂运算的大脑,在面对讨论问题这一复杂社会活动的时候,参与其中的公共知识分子们可以尽可能使用一下这个高级功能。

在自我评估言论更自由的Facebook上,社群守则第13条规定:不允许发布仇恨言论。我们对攻击的定义为:暴力的或将人非人化的言论,贬低他人的言论,或者意在排挤或孤立他人的呼吁。

而不允许非人化的言论,有一个例子,就是不允许将一个群体比喻为虫子。

这不算一个高的要求,我们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努力后应该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发布日期:
分类:杂谈

如何评价《奇葩说 第五季》第十期(太胖被嘲要不要减肥) ?

感觉包括马东李诞在内的大部分人都觉得这道辩题是「校园霸凌要不要反对」,并且都政治正确的站在反方的立场,正方要是一说到点上,他们就出来打岔。

如果这个是官方的立场的话,建议把辩题直接改为「要不要反对校园霸凌」即可。这样至少在初始投票的时候会公平一些。

但既然没有写这样的辩题,那辩论的双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来解读这个辩题的含义。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很难相信肥胖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肥胖好不好,并不像反方说的,好坏是见仁见智的。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这在科学领域已经是一个共识。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130619/c19obesity/​cn.nytimes.com

报道来自于喜欢高举政治正确大旗的白左传媒扭腰时报。

既然肥胖是疾病,何况太胖!明知道自己病了,却因为有人嘲笑这个,就放弃治疗。这在古代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

所以在我看来,这道辩题讨论的意义是:明知道一件事情不对,但别人提出的方式自己不喜欢,我要不要改变?

嘲笑是一种不好的方式,但把嘲笑完全等价于霸凌,这很上纲上线。我不相信反方的辩手没嘲笑过别人,看看杨奇函发言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就知道,这是赤裸裸的嘲笑。但这就是霸凌吗?不见得!

回到辩题,我认为,面对自己的缺点要不要改变,别人提出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这件事需不需要改变,如果需要改变,就改变啊。就因为别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方式有问题,就不改变吗?你还处在叛逆的青春期啊?

至于你说,我会改变,但我不是因为他的嘲笑。那没有关系,辩题也问的是你要不要改变?因为什么而改变,或者说你承不承认因为嘲笑的改变,一点都不重要!

优酷的广告75秒,油管的广告只有6秒,这是为什么?

知乎上有人问,为啥优酷广告时间那么长,但是youtube上的广告却很短很少。

除了说出「国内网站不在乎用户」这样情绪化的表面原因外,站在从业者的角度,从商业模式、产业链话语权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也都有他们内在的理由。

首先,请看关于优酷的几个事实——

  • 优酷的内容主要来自于PGC
  • 大部分流量分布在头部内容(电影电视综艺等)
  • 这些内容制作成本高,且有垄断因素
  • 先付钱采购,再通过卖广告赚钱,平台需要垫资
  • 广告主分布在大广告商,导致了广告主的强势

因此,商业模式上,优酷实际上是一种自营模式,成本风险大导致了对广告收入的倚重。他需要尽量确保每笔买卖上都能赚到钱。

而在产业链上,优酷对上下游话语权都较弱。因此只能对用户强势。

另外,免费用户广告时间更长,客观上也是的VIP用户权益对比更加凸显。促进VIP 的购买。

关于油管的几个事实——

  • 油管的视频内容主要来自于ugc
  • 流量分布也是长尾分布
  • 平台几乎不承担内容成本
  • 只有收入产生后一段时间,才需要向用户分成,不承担垫资的财务成本
  • 广告主来自于谷歌广告联盟,也呈现长尾分布
  • 广告的投放设置在于UP主控制
  • true view 的广告模式在被广告主接受后,更赚钱

因此,商业模式上,油管是平台模式。几乎没有内容成本,也没有太大的广告投放压力。实际上,油管上很多视频都是不投放广告的。

而在产业链上,平台无论对于内容生产者还是广告主,Youtube都是强势地位。因此Youtube更加看重是平台本身的粘性,也因此对于用户(内容消费者)自然更加友好。

不得不说的是,google的产品创新,找到了trueview 这样的广告模式,也同时兼顾了各方。


几个主要名词解释:

  1. PGC :专业机构生产内容,「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做」。
  2. UGC :用户生产内容,「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3. tureview:允许广告跳过,而只有不被跳过的观看才算真的(true)看了(view),广告费按照true view结算。
  4. 油管: YouTube的诙谐翻译,You(音:油)Tube(英文是管子的意思)。

当焦虑发生,我是如何应对的?


宇宙飞船出现故障,漂泊在太空中。飞船有十几节船舱,你位于其中的一节。几节舱已经开始着火。你尝试去扑灭,但是失败了。火势蔓延得很快,眼看就要炸毁整个飞舱。你会怎么办?

好在每个舱的连接处都一道门。一旦封闭,火就会被挡在门外,你所在的舱可以暂时安全。接下来,你可以冷静下来,想想办法。很幸运,你找到了一个废弃的空间站,已无人使用,但还安全。

这是电影《地心引力》中的一个片段,主人公瑞安·斯通经历了上述过程。影片的最后,在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之后,初上太空就遭遇事故的瑞安总算安全返回了地球。

你上太空的概率很小,遭遇这个事故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是,有一件事却是经常发生在你身上的。这件事就是焦虑。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带给你压力,甚至让你焦虑。

压力不一定造成焦虑。如果是小火苗,你能快速扑灭,那就不会让你焦虑。但如果问题很棘手,压力很大,火势蔓延到无法扑灭,甚至会伤害到你,这就是焦虑。

引起你焦虑的问题,不都是现在的问题。很多时候,最坏的情况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发生,而其缘由则来自于过去。如果一天就是一节船舱的话,焦虑就像这样:

你前面有船舱着火了,你后面也有船舱着火了。眼看,火就要烧到你面前。

用这样的比喻,也许能帮助你回想起焦虑时的感受。之前,每当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在失眠中思考,要么喝大酒,逃避了事。可惜,这样做之后,不仅坏的情况没法避免,甚至焦虑的心情也无法化解,憋出内伤。

正确的方法,就像瑞安斯通的做法一样:关上船舱之间的门。每一天就是一节船舱,而且连接处都有一扇门。这扇门坚固又密封。这扇门让你当前所处的舱与前面的危险与后面的危险完全隔绝开,保证这节船舱的安全。就好比,当你既不为未来担忧,也不为过往而后悔,在当前,你的心态就是平和的。

这个原则,叫「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它来自一个培训班的教材。就是那个股神巴菲特当年也参加过的培训班——卡内基。

听上去很简单,就像心灵鸡汤讲的「要活在当下」一样。我很早就知道了「活在当下」的大道理,却很难真的做好活在当下。而卡内基的教材中,用轮船的船舱漏水的事情,引出了「活在今天的方格中」这个原则。我对轮船漏水没感觉,但对《地心引力》中飞船着火的镜头印象深刻。上面的叙述,就是我结合这个镜头,对于「活在今天的方格中」这个原则的体会。神奇的是,有了这个具体的体会,我好像知道「活在当下」是怎么回事了。

在卡内基的处理忧虑的方法中,有二十几条原则。「活在今天的方格中」是其中的第一条。它是后面所有原则的基础,因为只有先停止焦虑情绪,才能理性冷静的去运用后面的原则。

如果焦虑是一种病,那么这条原则,就是治病的良药。

在这条原则之后,你已经处理了焦虑的情绪。能够冷静下来,理性的思考。

这个时候,让我们直面引起焦虑的问题本身。在卡内基的教材中,介绍了一个叫做「开利方程」的法宝。

在开利方程中,解决问题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写出最坏的情况,以及最坏的情况可能产生的后果。很多时候,这里的最坏情况及其后果,就是你产生压力和忧虑的根源。

第二步,接受最坏的情况。也就是,假设上一步写出来的事情,必然会发生。这个时候,你必须接受。因为在这个假设中,无论你接不接受,他都必然发生。这一步,是最难的,但也是最关键的。

第三步,当你在心理上已经接受最坏结果的时候。尝试去找到一个比最坏的情况好一点的结果。然后分析一下,如果要提高这个更好的一点的结果发生的概率,你应该做哪些改变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万晓利的一首歌——《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被刽子手砍下了人头
魂魄还能留恋最后九秒
第七秒时突然从梦中惊醒
这一切没有想像的那么糟

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万晓利 – 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接受最坏,然后又有了更好的可能。这种感觉,是一种欣喜。

我曾经总是眉头紧锁,现在已经能坦然面对压力。感谢卡内基!这些原则,分享给你,也许对你也有用。

卡内基书籍:《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   领券

经历了一阵难忍的恶心后,我发现了AI医疗商业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上个周五,我体会到了恶心。

护士一阵揉搓,将一大坨橡皮泥放到了塑料托槽中,然后把整个托槽送到我的嘴里。护士再用力按压着托槽,让里面的橡皮泥和我的牙齿尽量接触,只到我的牙齿轮廓完全印在了橡皮泥上,橡皮泥凹出一个沟壑。然后取出托槽和橡皮泥,在刚才的沟壑上面,再注入一层黄色的「泥浆」。再把整个托槽连同橡皮泥和「泥浆」送到我的嘴里,牙齿再咬向它们。咬上去后,保持不动。等待黄色的「泥浆」随着时间而逐渐凝固。

如果顺利,再过几分钟之后,等黄色「泥浆」完全凝固,取出托槽,将会得到我的牙齿的立体模型。通过这个立体模型,牙医就可以了解我的牙齿的结构,并且基于此给我设计牙齿的治疗方案,制作牙套。我听牙医给护士的交代,上文所说的过程,称之为「取模」。

如果不顺利,你可能就必须像我一样。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取模的过程。前前后后,我总共「取模」了 5 轮。每一轮包括上牙和下牙,我总共尝了 10 次。尝,不得不尝。我的舌头不得不和橡皮泥、「泥浆」接触,我不得不尝到了橡皮泥和「泥浆」的味道。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恶心。另一方面,在咬向「泥浆」的时候,需要保持张着嘴巴不动,用鼻子呼吸。对我而言,闭着嘴用鼻子呼吸,张开嘴用嘴巴呼吸,都很正常,可要张着嘴却用鼻子呼吸有些难度,这也加剧了恶心的感觉。

虽然这个过程不是很舒服,也很可能失败重做,一旦失败重做,将要花费很长时间。但它却是牙医做牙齿矫正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没有一个更加舒服,速度快,成功率高的方案呢?就在同一天下午的稍早时候,我体验了另一种方案。

我张开嘴巴躺着,护士拿着设备在我的口腔中游走,不同角度进行扫描。这个设备不复杂。大概可以理解为一个摄像头加上一个闪光灯。摄像头会连续拍摄一张张照片。因为里面光线不好,闪光灯的作用是保证拍照所需的光线。算法最后会基于拍摄的照片,生成一个立体模型。

回家之后我查了一下,这个仪器叫做「ITERO数码3D牙模扫描仪」。来自于一家叫做Align的企业。Align的中文名叫爱齐科技,中国的办事处在上海的徐家汇。隐型牙套「隐适美」是Align最知名的产品。

听护士大概介绍了原理,我第一个直觉就是,这个产品,是AI商业化的经典案例。为了验证我的直觉,我需要知道两件事。一是确定这个模式是不是用到了AI,二是他的商业化有没有成功。

我去官网搜索了一下,发现他们正在招聘的岗位中,至少有4个都是机器学习相关的。分别是 Machine Learning Scientist、

Sr. Machine Learning Scientist 、Senior Manager, Machine Learning、Director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而从AI的进展来看,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多张二维图片来进行3D建模,已经是现成的技术。36Kr就报道了一家叫作Bifrost的创业公司在做这样的事情,不过,他们的选择从家居建材和电商两个垂直领域切入。

Align在招AI的人才,AI现阶段可以做到通过大量2D照片进行3D建模。很大概率上,Align的ITero就是用了AI的解决方案。

而从商业化的角度评价,iTero也已经走了很远。iTero进化历史:

① 2006年Cadent发布iTero数字印模系统

② 2011年爱齐公司收购Cadent

③ 2013年发布Invisalign隐适美效果模拟器

④ 2015年发布新一代iTero Element口内扫描仪

⑤ 2017年已进行120万余次修复扫描及270万余次正畸扫描。

而搜索最近的新闻,你发现最多的是,iTero从2018年开始被大规模的引入到了中国的牙科医院。据我在医院的观察,iTero也取代了绝大多数的传统取模方法。

iTero的商业模式,符合我之前说的「AI+ 硬件」的商业化路径。这也给想从事医疗AI创业的人一个提醒,要想找到行的通的商业模式,不能只专注在模型和算法上面。对应用场景的研究和了解 ,也很重要。有一些人认为AI创业,懂行业的产品经理不再重要了,我不这么认为。

吹了一番iTero,那么他有没有缺点呢?也是有的。缺点主要体现在,当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精度  就会不足。什么是特殊情况呢?比如,像我一样,咬肌太发达,就会导致你没办法拍到最里面一颗大牙的全部角度。最后的模型中,大牙就有一部分缺失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做完iTero口扫之后,又去做了传统取模的原因。

「三明模式」、新成立的医保局、高了一届又一届的药价之间有啥关系?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老百姓吐槽最多的问题。在看病难的部分,主要是医疗资源的供给侧不充足;而在看病贵层面,却比较有意思。之所以说他有意思,是因为如果看病难是因为医疗资源缺乏,按照市场供需的关系,那么医疗服务的价格应该也会比较贵。但实际上,看病贵,并没有贵在医疗服务费用上,而是贵在了非医疗服务本身的收费上。看病贵,更多的体现在了买药贵。

生命力顽强的以药养医

买药贵之所以出现,和一个叫做「以药养医」的政策有关系。

「以药养医」,在黑色和白色的层面都有体现。

在白色层面,就是公开的政策。政府为了减少对公立医院的经费投入,允许医院院内的药房在药品价格上有一定比例的加成。加成的利润,用来弥补经费投入的不足,从而保证了在医疗服务价格的不提高。这是明面上的「以药养医」,是用药房获得的额外利润来补贴医院。

在黑色层面,就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严格来讲是违法的。近年来也一直都有医生院长等等因为这类问题被逮捕,前几年沸沸扬扬的GSK事件也是这一现象的体现。这一类的「以药养医」,是医药代表、医生之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某种程度上,这是医生处方权的一种寻租变现,也是市场对于医生劳动价值的一种畸形补偿。

大家都知道,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特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用药的决策方和买单房不一致。在这里拥有友处方权的医生是决策方,患者和医保基金是买单方。

一方面,药企作为商业机构,追求更多的营收是毫无疑问的诉求。

另一方面,医生有中国因为医疗资源总体匮乏,导致医生们工作量很大,医生成为最辛苦的职业。而处在公立医院这一管制江湖的医生们,医疗服务的价格收到物价部门的调控。从而阳光的收入相比市场环境下的其他职业,相对偏少。这就导致了医生也有提高收入的诉求。

为了提高医生开药的积极性,也看到了医生的诉求。药代们想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叫做「带金销售」。

所谓「带金销售」,就是医生在开药后,药代按照药品的销售额,给医生一定比例的回扣。这样,让医生提高收入的诉求和药厂销售更多的诉求达到了高度统一。「带金销售」的模式势如干茶烈火,很快成为药企销售的主要模式。除了直接给回扣外,药企还会赞助医生去旅游、开会、学习。丰富了以药养医的多变的形式。

为什么说「以药养医」推高了药价?

在白色「以药养医」的层面,很清楚,药品价格加成就是多出来的价格。但黑色的「以药养医」才是真正高药价的罪魁祸首。

按照上面所述,药代为了提高销售额,就需要医生多开药,从而给医生回扣。作为医生,为了提高收入,在有同样的药物可以选择的时候,则会优先的选择有回扣,不选择没回扣的;这就会导致药品为了销售出去,都会选择给医生回扣;当所有药品都有回扣时,医生又会选择回扣高的,而不选择回扣低的。而回扣的部分,而最终是转嫁到了药品的价格上。最终表现出来,就是越是价格高的药品越受医生的推荐。在一个利益共同体裹挟下,药价越来越高。

这样的模式,排道德及法律层面来看。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医生和药厂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对患者虽然不好,但因为信息不对称,患者也是无可奈何。另外,因为医保才是实际上是最大的支付方,患者的实际感受有所减缓。

但即便这样,当医保基金的压力逐渐增大,当老百姓的感受越来越强的时候,当政府重新提出要以人为中心的时候。这个问题被放在了台面上来讨论。

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增加财政投入,取消药品加成。这个方法有效,但只解决了白色「以药养医」的那一小部分。

比如,加强药占比的控制,增强医保控费。也有一定效果,但收效甚微。

比如,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药品贿赂。有效果,但仍然与人铤而走险。

一大堆政策的出台,看来都是有效果的,但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医保基金照样亏空,民众感受也不明显。黑色的以药养医仍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直到,一个叫「三明模式」的医改方案的出现,大家眼前一亮 。

了不起的「三明模式」

以药养医的生命力之所以很顽强,其核心是医生和药代形成的利益共同体非常牢固。当其他政策都是从现象的层面去破处、禁止、打击的时候。并没有真的削弱这个利益共同体的牢固关系。

而三明模式,在我看来,是第一次真正的在想办法来瓦解和分化这种利益共同体。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三明模式」。FT对三明模式的概括是:从品牌药转向比较便宜的仿制药,并禁止医生从经销商获得回扣。他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是一套组合拳。他的好处是既有单个政策上的创新,也有体制上的改革来保障。

在政策层面,起到了分化瓦解「药代-医生」利益共同体来减少回扣贿赂。而分化作用又分了几个步骤。

第一步,从医生、院长的薪酬出发。改变原来医院自己来发薪酬的状况,改为财政支付院长的薪酬。但在发薪酬之前,要对院长、医生进行考核,考核条款中,有很大部分是和控费相关的。这样,院长和医生们就有了控费的动力。这一次,一个新的利益共同体在形成。对医保基金来讲,控费达到了减轻基金压力的效果;而医生和医院也主动控费,医保基金和医生/医院看着正在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当然,同属这个利益共同体的还有 广大人民群众。

至此,对医生来讲,至少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原来和药代的利益共同体,一种是现在新的共同体。事情正在新的变化。

怎么样促成医生更多的人选择新的利益共同体呢?第二步,大棒上来了。这就是政府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加大,增加医药贿赂的违规代价。新旧两个利益共同体,就好比两个胡萝卜。两个胡萝卜,一个是黑色的,吃了可能中毒;另一个是白色的,虽然没有黑色那个大,但是没毒。你选择吃哪个?

上面的措施,却弱了回扣在药价中的比例。接下来,就是直接打压药品价格了。这个时候,GPO的联合采购,把更多医院作为一个整体联盟去和厂商谈判,增加议价能力。同一种药品,优先采购仿制药品。诸多措施,都显示了对低价药品的青睐。

这些政策的实行,并不完全都是新的 。可为什么三明模式下,这些政策的效果更加明显呢。这就是三明模式在体制上的改革对政策的执行带来了保障。

采购、支付和医院的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有的是医政,有的是药监,有的是财政,有的是社保下的医保基金。九龙治水是难有效果的。三明模式的怎样统一这一局面呢?很简单,让一个副市长把上面的这几个部门都管起来。这是在体制没有突破前,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方案,也给后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提供了启发。现在新成立的国家医保局,可以看做是三明模式的某种形式的体制化机构。

后续可能产生的影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显示,三明医改前的2011年,22家医院药品收入占比为47.29%。经过两年改革,2013年,三明22家医院医药收入才20.09亿,占比28.21%。而医务性收入却增加到14.42亿,占比为71.79%。这是几年前的数据,但也能看出,三明医改产生的巨大成效。

三明模式不是完全一边倒的叫好,也有很多批评。最重要的就是,适用房只要把药价降下去了,但是药的质量也降下去了。

国家医保局的成立,某种程度可以看做三明模式被高层认可,可能在全国推行的一个信号。如果全国都是三明模式,影响将非常深远。在全国推行前,这些反对者提出的问题,也在被解决。

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在去年开始,推进开始加速。这应该也是一个积极信号。创新药的审批也在加速。

基于此,后续的医药市场,可能存在的一些可能:

药品在营销上的作用越来越小。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性价比都是更被看重的方面。对于药企后续的影响是,研发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增加,营销费用可能会缩减,这是增加药品性价比的最直接的方式。内外资药企的格局的市场格局可能会面临新的分工,跨国药企将主要吃下创新药的市场,内资药企主要吃下仿制药市场。创新药审批加速,这是对研发型外资药企的重大利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后优先采购,则是对研发型内资药企的重大利好。只注重营销,不注重研发的仿制药企业,可能因为通不过一致性评价,导致市场份额快速萎缩,最终导致只能被仿制药巨头收购。客观上,仿制药的玩家集中度会提高。

器械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失去专利的器械会更多的被国产替代。

这也是我之前的文章中写《预测:未来3年医药经济成长最快的5个方向》(见次条推送)的主要逻辑。

这个话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前后几次想写,都因为懒和怕而放弃。懒是知道这个文章要说清楚一定会很长,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怕则是既担心自己有说错的地方,又担心自己说得不够通俗。大家看不懂。之所以现在突击写了这篇,是因为早上看到新的国家医保局已经挂牌成立,胡静林任局长,施子海、陈金甫、李滔任副局长的消息。如果再不写,这篇文章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留言指出。我改!

AI+医疗类项目的几种产品化模式?

这本是回答一个问题的答案。
如何看待AI+医疗类项目的商业化前景?
我的回答如下:
在谈商业化之前,首先要做的是「产品化」。
这也是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在算法层面有用这件事已经不是问题,至少不是大问题。
而在产品化方面,则遇到的问题就比较多。我们拿影像AI为例,在产品化落地方面,目前有几种方式:
  • 依图、阿里云模式,需要对接现有的pics/His 系统,打通底层数据。这里有两个难点:
  • 需要向系统厂商缴纳接口费,很贵
  • 对接的劳动成本很高
  • 还是上述模式,但是是系统厂商来做。比如杭州“健培”。
  • 腾讯觅影的模式,通过硬件重新扫描影像,相当于做一次数据的重新录入,之后再进行AI识别。好处的非常灵活,不依赖于系统对接的问题。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
  • 只有电子版的咋办,要先打印出来?
  • 你还得有个人扶着啊,算是劳动力的降阶,但没有一步到位。
  • 联影、乐普的模式,设备 + AI 的软硬一体化方案,硬件录数据,AI直接出结果:
其中,心电图厂商乐普的心电图人工智能自动分析系统注册获FDA受理,这是我非常看好的模式。
发布日期:
分类:AI医疗

10句话解读平安好医生招股书

520页的招股书,内容太多,我用十句话总结了我最关注的一些信息,分享给大家。

1、收入10亿,来自4大业务:家庭医生业务1.6亿、消费医疗业务4.5亿、电商业务3.5亿、健康管理四千多万;

2、家庭是医生业务主要由平安人寿买单 ,给寿险的投保用户使用,在平安金管家App中的医疗模块可以看到;

3、消费医疗业务指的是:基因检测、体检、洁牙、眼镜等服务的销售业务,在平安好医生App中可以看到相关的卡,但是这部分收入不全是线上销售获得的,很多销售额来自传统销售渠道;

4、电商业务指的是:平安好医生内的医药商城和健康商城。这是最大的一块纯线上业务,并且目前发展势头迅猛;

5、健康管理业务指的是:剩下的业务都被归类在健康管理业务中。其中主要的占比是来自与广告,这些广告投放在健康管理相关的功能页面中;

6、成立几年来一直都在亏损,17年平均每获得1块钱的营收就亏损5毛钱。整体亏损幅度在17年开始缩小,最近3年亏损金额分别为:3.2亿、7.4亿、4.8亿(截止9月);

7、月活在增加,付费率也在增加:

8、风险也不少:收入主要有大客户贡献,大客户流失、监管、牌照、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给现有业务带来较大影响;

9、根据第三方的调研数据,平安好医生在竞争格局上有绝对领先优势,其中活跃用户数的数据如下:

10、自有医生资源部分,医师数量172,医务助理为716,总人数为888人。

最后,赞赏是某种形式的认可!

奖金答题类产品竞争格局初步明了,但喧嚣还会继续

最近几天体会了,一下类HQ trivia的几个主要App:冲顶大会、芝士超人、百万英雄。

从目前来看,基本上可以得出“百万英雄”会持续领跑的结论。这个模式本身是拉新和冲刺日活峰值的利器,但对持续的用户价值却不好维系。因此目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冲顶大会和芝士超人做独立App的方式,一种是百万英雄采取的“百万英雄 + 火山小视频” 和“百万影像+ 抖音”的模式。对于前者,意味着你必须要要找到新的点,要么用新的点来增加用户价值,要么用新的点来直接收割用户价值(比如广告),这需要承担探索的风险。而百万英雄的模式,直接就用火山小视频和抖音小视频的现有功能,来延长被营销进来的用户的价值。

除了模式的差异之外,从竞争要素的角度来看,头条系的百万英雄更占优势。

目前影响“冲顶模式”竞争力的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体验的流畅度,这一块而言,冲顶大会还显得稚嫩,团队并没有沉淀出在高并发场景下暴涨体验流畅的能力。这在这几天的体验中感受强烈。虽然回过头来看,冲顶大会团队的成长很明显,但是要想和在直播和视频领域有足够积累的映客和头条来说,差距仍然不小。

第二个是奖金额度,这体现的是背后的资本实力,头条遥遥领先。

还有一个方面,从参加活动的角度感受很明显,就是主持人的水平。这方面,芝士超人的主持人,让人一言难尽,无论是形象,表达和情商,与另外两个平台比都显得很业务。

接下来,预计会有一大波跟风式的答题类产品上线。在经历了整个2017都没有亮眼的现象级创新产品的沉闷之后,市场在对于HQ Trivia模式的的模仿上,已经表现得如饥似渴,跃跃欲试。看样子,虽然局势初明,但喧嚣还会继续下去。

 

发布日期:
分类:互联网

共享单车经常扫到坏车?有这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有朋友在知识星球「小道消息和他的朋友们」发了摩拜的话题,我也顺便说说我的感受。我用摩拜最不好的感受就是每天下班公司楼下找车,花半天开锁,最后跟我说是坏掉的车,浪费感情。这个情况我能理解,因为下班高峰没坏的车子都被骑走了。我下班晚,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坏的。但你能不能不用开锁进度条都读到70%才知道是坏的呢?

可能的解决方案:

-1. 增加调度频度。在早晚高峰,多运送几次车辆(从地铁站到办公集中区)。

0.合理优化投放点。同一时间,公司楼下几乎没车但是走到离地铁站一半距离的时候却发现好多车。这个时候就纠结了,骑着去还是走着去?

为什么写-1和0,因为这些事情我相信他们是一直在做的。但是是渐进式的优化,很难一步到位。另外这些都是运营侧的,而我是做产品的。下面提几个产品侧的想法:

1.在我不用开锁之前就知道他是不是坏掉的。例如,车子增加一个很小的指示led灯,好车和坏车用不同颜色指示。

这个方案要增加硬件,增大耗电。可行性上要算一下账,即使可行也要在下一代车辆中实施。

2.改变扫码逻辑:如果开锁不成功的车子,自动标记为坏车。每次开锁前先判断是否为坏车,再进行开锁操作。如果是坏车,就直接提示车已坏,不进入开锁操作。工作人员修复后,修改该车的标记为好车。

3.众包打实体标签。拉数据,分析之前经常扫到坏车子的人,给这些人寄送纸标签。如果他们再遇到,就再车上贴上标签。

这个方案优缺点都明显,优点是成本低轻量级,缺点是可靠性不强。纸标签会被别人撕掉,被广告覆盖,甚至乱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