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独立博客开通

这些年,写过好多个独立博客。

2009年到2011年,写了我的第一个独立博客 ugoes.cn(域名已经失效) 。那时候与其说是为了写东西,好不如说是为了熟悉搭建网站的流程。从注册域名、配置DNS、租VPS、装操作系统(Ubuntu)、装服务容器(Apache)、装编程语言运行环境(PHP)、装数据库(MySQL)到配置Wordpress,甚至有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做一些简单的Hack。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一切也都是那么的有趣。在那时候,折腾也是挺快乐的事情。

因为对这些事情的了解,我从一个生物技术专业的应届生,顺利的完成了向互联网行业的「跨界」。这便是这些看上去没有什么回报的事情带给我的收获之一。

除此之外,在这个阶段我还经历了另外一件事。当年恰逢百度「框计算」这个概念推出一周年之际,我写了一篇关于「框计算」的吐槽文章。因为这篇文章我被南方周末的记者注意,从而人生第一次被知名媒体南方周末采访。当然,以我当时的资历,这还是多少有点让我吃惊的事情。

2011年以来,随着使用微博越来越重度,时间和精力完全被分散成了碎片,产出的大段文字就少了很多。微博的出现本来很好的而利用了闲暇的碎片时间,可后来,我们的大段时间也被分割成了碎片,倒是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了。像很多原来的博客写作者都不更新一样,我也随波逐流的堕落到不生产大段文字的境地了。即便有大段文字产生,都是在「知乎」或其他网站上。于是原来的博客也就渐渐荒废了。在域名到期之后,也就再也没有续费。这个博客算是正式关掉了。

之后经历了一段「漂泊写作」的阶段,文字主要放在点点网上的博客,偶尔会通过投稿的方式发在科技媒体上。也顺便赚到了一点稿费来补贴上网费用。

这个阶段的好处是,你不用管博客的产品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有时间去「专注写作」,而且,因为是发在外面的媒体平台上,每写一篇文章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数和互动数,这对写作者来说,是最大的激励了。当然,也顺便获得了物资回报。

除了上述收获之外,也因为写一些文章被我所在公司的竞争对手盯上,其中有一家开出了很高的薪水(三年前,开出的薪水是我现在拿到的50%)来诱惑我。当然,没让大家失望,为了长远理想,我抵住了糖衣炮弹的诱惑,坚守在了原公司。

2013年以来,微信火爆到不行,让我羞愧的觉得,我如果不去玩玩微信公众号,就跟不上时代潮流了一样。在朋友的鼓(怂)励(恿)下,我在2013年3月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知道分子」(ask000001)。最开始的一个月,做到了几乎每天更新。而每次推送完文章都激动得不行,等着看大家的评论。有时候又怕的不行,不敢看评论,因为害怕读者说你写的东西不好,或者说认为你说错了。但即便这样,在发完文章的当晚,睡前的最后一件事还是在手机上用Safari打开一个没做响应式设计的微信公众号后台查看各种数据和读者评论。这段时间,我甚至以为,我真的可以每天都保持原有的频率写下去。

可到了后来,对自己写的东西越来越不满意。同时,习惯了之后,少数几个人的互动已经不能激起刚开始的那种兴奋和冲动。而且,每天更新文章所需的时间也挺多的,在看不到回报的情况下,这里也被我荒废了。现在去看后台,每天都还有几十个新增粉丝,实在挺过意不去的。

在这之后,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开通一个独立博客的。至少也需要一个独立域名的网页,来展示自己。于是结合自己常用网名leegang,注册了一个ileegang.com的域名,搭建了熟悉的Wordpress。不过因为工作太忙的原因,总共也就写了两三篇文章。也因为其中的一篇有些小收获,在此不述。在一个多月前,这个域名也到期了,忙的没顾上看私人邮箱,导致错过了续费。

现在是我第三次开通独立博客,域名是我的名字的英文写法zuogang.li,希望能够坚持下去。

在有了之前的经历之后,之所以还要开通独立博客,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个是因为,博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输出方式。在IPO(不是首次公开募股)学习模型中,学习分为Input(比如阅读,听讲)、Personalize(理解、记笔记等使之被自己掌握)、Output(输出,写博客、做演讲分享出来,应用实践等)三个阶段。很多人学过忘过,往往是因为在Input阶段花费了太多时间,而且只停留在了Input的阶段。要想高效学习,Outpu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对自己说,不要因为担心自己还不是牛人而不去Output,牛人,往往都是在不停地Output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博客是当今社会的「终南山」,他可以帮你建立个人品牌。

这里有个典故,中国古代没有互联网,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没能够在科举体系中脱颖而出,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成就功名呢?答案有一个,那就是上终南山修道,顺便写写诗。就像李白一样,说不定哪天就引起了张九龄甚至唐玄宗这样的大佬的注意。就是传说中的终南捷径。

长时间写博客,对个人品牌的建立来说,也有类似的功效。

这几年以来的感受,那些博客平台渐渐势弱,而那些一直坚持写博客的人,却混得越来越好。

博客已死!博客不死!

发布日期:
分类:杂谈

我为什么从丁香园离职?

首先恭喜丁香园完成了漂亮的C轮,希望老同事们有一天也能享受到高估值带来的红利。

我从2010年4约6日加入丁香园,适逢丁香园完成A轮不久、员工四十人的时期。我的工号是64。
2014年8约26日离开的时候,已经知道了C轮即将敲定腾讯入局的消息,加上一个家控股公司的员工,人数已经达到了300。但我还是选择了「合同到期不续签」。

感谢这几年的经历,让我从一个「生物技术」普通本科毕业生,转型为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就像不后悔当初「转行」加入丁香园一样,现在也不后悔80%的期权被回收的情况下离开。

1、现实的原因

工资的问题,其他离职的前同事都说了。这个情况在过去的一年并没有改观;除此之外,公积金的基数也做了非常好的规避,采用了在「合法范围内」的最低标准;期权不值钱,至少是回购的时候,vested的部分很廉价。

2、理想的原因

和现实相比,我更多的是个理想主义者。只是对现实不满的时候,不足以促使自己离开服务了4年多的「舒适区」。然而,从理想的角度看,也不乐观。

理想中的组织架构应该是以产品为中心,跨终端的和职能的,因为这样能保证团队目标与产品目标的一致性。而即便这一点难做到,至少产品经理也不该被分割为WEB产品经理和移动端产品经理,都在说「全栈工程师」,但我觉得产品经理才是最应该「全栈」的。在将来,所有产品经理都应该「移动产品经理」才对。

理想中的商业模式应该是聚焦的

聚焦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人群的聚焦,一种是基于场景的聚焦。

基于人群的聚焦,就是所谓的「行业垂直」。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人群太小。靠一种服务或者一个产品是吃不饱的。然后就开始做很多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这群人的尽可能多场景的需求。然后,本质上,这样就不聚焦了。

基于场景的聚焦则是通过一个产品或者一个服务来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群,用极大的用户/客户基数用尽量少的产品或服务把企业喂饱。比如360做安全这个场景,腾讯做聊天这个场景。先用一个产品把自己喂饱好之后再去拓展其他的场景。

回到丁香园。丁香园显然属于前者。如这几天丁香园融资后相关新闻稿的所述,丁香园的商业模式微分三部分。

  • 满足医生的工作流中的需求(社交、学习、求职、考试、试剂采购、发文章、自由执业)
  • 为药企(含器械企业)提供营销、数据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
  • 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

用我自己的话总结,就是3P战略:Physician – Pharmacy – Patient。

这个战略看上去的确很完善很全面。但他不够聚焦呀。且不说,他还要服务医院和生物世纪相关企业。而且随着工作中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分散,我对「顾此失彼」这个词的感受越来越深。

理想中的变现模式应该是非「客制化」的

基于以上模式,Pharmacy 是丁香园的最大的营收来源。这些客户的特点是什么?

大而有钱(大部分都是跨国药企)。

为这样的企业服务,你要面对很多的同质化竞争,对客户来讲你是属于弱势的。很多营销和数据服务的项目,做的时候都是「客制化」(即客户定制化)而非标准化的服务。

一方面,做这样的项目,你很难享受互联网产品边际成本递减的红利。很多时候,项目就和外包服务差不多。要想更多营收就要做更多项目,做更多的项目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力投入。而且,外包项目对作为产品经理的人来讲,实在是没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而标准化服务是什么。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阿里巴巴的诚信通、百度的关键字广告、腾讯的QQ会员都是使用的标准化模式。供应商不需要为某个特定的的客户做定制,因为他们的客户要么是小企业甚至小作坊,要么就是消费者(天生的小客户)。这样企业既可以享受到边际成本递减带来的红利,对产品经理来说,也能够通过优化产品,提升整个平台的营收,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在不够聚焦的情况下为大企业服务,和诸多嗅着肉味而来的竞争者竞争。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件「销售驱动」的事情。
企业的商业模式

据我的观察,为强势大企业服务又能强势赚钱的企业,一般自己本身也足够大。如果自己本身不够大,还能强势赚钱的,只有律所、财会、券商、管理咨询这些。但前三个都足够聚焦于某一个分工啊。做很多事情还能赚钱的,那就只有管理咨询行业了。

可是你知道吗?我接触到的麦肯锡这类管理咨询公司的人,他们都是牛校牛人(比如普林斯顿的博士),情(商)智(商)双高。试问自己,我就一普通青年,还是服务小客户这种事更适合我。所以我离开了。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祝老东家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