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好评的正确姿势:Circa News怎样搞到了90% 的五星好评

 

按:iOS App的推广,不像Android App,有很多应用市场和渠道可以去投放广告,能有效利用的推广方法不多。打榜做排名,让App在榜单中显示的位置靠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如何打榜?钱多人傻的办法就是刷榜,但这其实存在着很大风险。如果因此被App Store下架,再进行长时间的沟通重新上架的话,将得不偿失。基于苹果榜单的排行原理,下载量和评价量、好评率将直接影响到App的排名。

在应用通过审核之后,不是先放出来,而是先做预告,让用户在指定时间统一下载更新,让本该分布在较长时间区间的下载行为集中在较短的时间,这就是在下载量上作文章。在评价数及好评率方面,App 开发者也会做一些引导,最早的做法是在「设置」的列表中增加一个链接,引导用户去评价。后来有人觉得这个方法转化低,就采用了弹窗的方法做。但弹窗带来了用户体验的伤害,导致用户因此迁怒,去App Store打一星。

无意中看到Circa News的做法,是挺巧妙的一种做法,挑重点编译出来,分享给大家。


 

Circa News 这款应用是一款新闻应用,为了提高评价数,他们采取了弹窗求好评的方式。不过他们也觉得直接弹窗可能比较low,于是他们针对人群做了下筛选,只对忠实用户(使用超过3天,启动超过10次的用户)去弹这个弹窗。

结果出乎了他们的预料。他们倒是收获了不少评价,但可惜的是都是一颗星负面评价,而给一星的原因就是这个弹窗。

怎么办呢?又想要评价数,又不想要差评。办法总比问题多,在大家集思广益后,他们又出了个方案。

仍然是针对忠实用户(活跃超过3天,启动超过10次)提出了一个问题,「喜欢 Circa News 吗?」,并根据用户的选择进行下一步操作,让喜欢的用户去评分,让不喜欢的用户去反馈。如下图:

这些问题也不是通过弹窗来问,他们把问的过程做成了小卡片,放到了新闻列表的时间线中。如下图所示:

发布之后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的静候佳音。他们的评分就上去了,排名也上去了。

截止到他们写文章的时候,他们收获了8,699 个评价,其中315个一星评价,4星和5星的好评占93%。

他们还说,这个方案对安卓版也能用。

答知乎网友:对O2O式的互联网医疗,你怎么看?

对O2O式的互联网医疗,你怎么看?

丁香园董事长李天天表示,医患间的线上问诊不具有可持续性,面对面的问诊不可以被网络所取代,用互联网思维去线下办实体性的医疗机构,成为丁香园执行董事李天天心目中最核心的医疗服务模式。

回答:

这段时间在从事线上移动医疗相关的事情。
但是通过一些观察,发现一件比较悲观的事实:移动医疗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准入门槛高,也不在于医生没动力,最大的问题是:

  • 线上问诊的效率并不比线下问诊的效率高,甚至会低

这着实是很让人悲伤的事情。

医疗行业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有两点是最关键的:

  • 医疗资源稀缺
  •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过于集中在大城市)

如果在线医疗的或者问诊只是凭借概念的火热吸引了注意力和资本,然后用资本砸钱买用户带活跃,但给用户创造的价值并不比传统的医疗手段更高,甚至浪费了医疗资源的话,只能是虚假繁荣。

我在想,是否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通过线上的手段,来提高问诊的效率(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节省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

下面是一些粗浅的想法,抛砖引玉:

  1. 数据是提高医疗效率的核心。
  • 数据的定义包括三部分:各种穿戴设备产生的量化自我的数据、线下医疗行为产生的检查数据和病历数据、线上的诊疗记录和行为数据。
  • 数据的用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让数据集中,跟着人走。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即便是纯线下的医疗行为,当你在就诊的时候向医生提供了你所有的历史检查资料和病历详情,还有最近一个月的量化自我的数据(运动的、睡眠的、身高体重的、温度的、血压心率的),对医生问诊也是极大帮助的。(这一点聊过少数医生,他们认同,欢迎知乎上的医生说说你们的看法)。第二方面,就是多维的大数据放在一起,大数据可以好好的发挥威力。这件事肯定有戏,但现在已经被媒体炒成buzzword了,多说就显得low了。就不详述了。
  • 线上的参与可以让诊疗行为「异步化」

胡乱发明了个词,我举个场景来描述比较清楚。

现在,我们的就医场景是:去医院挂号——>问两句,开检查——>做检查——> 继续问–>后续流程。
有没有可能将来是这样的场景呢?

线上挂号,同时传入主诉+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医生及助手预习,资料,开检查 ——>做检查——> 问诊–>后续流程。

这两个流程的核心区别就是,场景一有两个医患需要同步在场的环节,而第二个场景中,需要医生和患者同步做事情的环节节省到了一个。理论上讲,这样是会节省资源和时间的。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思考,概括起来就是「用线上技术擅长的地方去优化线下诊疗」,实现起来肯定也是困难重重,光是在挂号的时候向医生工作站提交主诉这件事,在医院和HIS厂商这边就如同移山工程,更何况数据统一管理。不知道符不符合题主 「O2O」的定义。至于题主提到的天天的提法,我想应该不是大家理解的「O2O」。天天的提法大家可以关注一下福州的「丁香云儿科诊所」这个小型试点。接下来的杭州全科诊所应该和福州这个丁香云有很多相似之处。

最后,谢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