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平安好医生的建议:并购好大夫在线,改名“平安好大夫”

平安好医生目前面临三大困难:

1.1

医生资源畸形

具体来说,平安好医生的医生供给还是靠自建的医生团队,社会化医生资源拓展方面进展缓慢且不得其法。自建医生团队的问题是,医生一旦成为全职的网上问诊医生,其技能进步的能力基本被锁死,也导致平台医疗能力被锁死。而在医院工作的医生,其技能会逐步提升的。随着时间推移,其接诊的水平会停止不前。

1.2

创业时期的战略已被竞争对手复制

平安好医生上市之后,其创业时期的战略(马后炮,复盘平安好医生成功创业的战略)已完全被竞争对手掌握并借鉴,即将上市的京东健康,和一医药电商起家的壹药网。商业模式上和平安好医生很像,这势必瓜分平安好医生的市场。好医生却无法阻止类似的瓜分。

1.3

名称侵权危机

据司法文书网显示,好医生药业诉平安好医生的两个官司早就打赢并终审判决了,平安好医生失去了“平安好医生”的商标,也被好医生药业要求改名。之所以迟迟未改,因为侵权而改名必然带来大的品牌价值损失。

2

平安好医生目前最大的优势:

2.1

资本优势依然存在

在同行业中市值规模和现金流都遥遥领先。

2.2

需求端规模优势

平安好医生是最早做大百万日活的医疗类公司,也是目前活跃度最高的医疗互联网公司,用户端的规模遥遥领先。

本着“把自己优势用足,去克服劣势”的方针。建议立即实施以下战略。

3

通过并购补足医生资源,释放消费端的潜力,并化解名称危机

第一、合并好大夫在线,以获得补足社会化医疗资源。

第二、改名为“平安好大夫”,挽救品牌危机。因为合并而改名是一个不错的理由。

第三、通过产品整合将好医生的需求对接上好大夫的供给。

这么做对好大夫也是双赢,可以帮助好大夫上的社会化医生获得更多的消费者需求。从而提升医生收益和粘性。

目前来说,是并购好大夫的最佳时机。平安好医生市值一百多亿美金,好大夫估值几十亿美金,目前并购的实力是充足的。好大夫目前的财务规模还没有做大,但未来不排除好大夫商业化成功,在营收规模上给平安好医生以压力。

最大的困难可能在于好大夫的股权结构太集中,天眼查的数据显示,王航个人持股高达百分之八十多。能否并购成功,取决于能否说服王航。

对见惯了优酷土豆合并,美团吞并点评,滴滴吃了快的的我们来说,这并非不可发生。

复盘平安好医生成功创业的战略

最近,原美团创始人在清华的产品课文字实录刷屏了。我阅读后感觉也很有收获,它不仅是站在产品经理定义产品规划产品的角度来讲,而是有很多战略高度的分析。很有大局观。

收录中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好战略,坏战略》,一本是《营销管理》。我抽空读了《好战略,坏战略》一书。如获至宝,很有启发。

本着读完书练习一下的原则,结合自己平安好医生初创时工作的两年经历,做了一下平安好医生创业战略的复盘。

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当前形势、制定指导方针来应对重大困难,并采取一系列连贯性的行动。

《好战略,坏战略》

最大阻碍:后发创业,规模小于竞争对手;

最大优势:有资源,有钱,有寿险的代理人队伍。

战略:

1、 利用资金优势,自建医生团队,主推实时问诊的差异化服务(对比春雨和好大夫的非实时);

2、利用资金优势,推出步步夺金项目,快速做大流量规模(成为第一个日活过百万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3、利用代理人团队优势,卖体检卡,快速做大收入规模;

4、利用差异化定位和数据上的领先优势,快速上市融资,进一步夯实资源优势,再利用资源优势解决快速发展过程中遗留的各种问题!

因为这些优势的独特性,就算竞争对手看到了平安好医生的计划,也不敢跟或不愿意跟,直到眼看着他上市。

「三明模式」、新成立的医保局、高了一届又一届的药价之间有啥关系?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老百姓吐槽最多的问题。在看病难的部分,主要是医疗资源的供给侧不充足;而在看病贵层面,却比较有意思。之所以说他有意思,是因为如果看病难是因为医疗资源缺乏,按照市场供需的关系,那么医疗服务的价格应该也会比较贵。但实际上,看病贵,并没有贵在医疗服务费用上,而是贵在了非医疗服务本身的收费上。看病贵,更多的体现在了买药贵。

生命力顽强的以药养医

买药贵之所以出现,和一个叫做「以药养医」的政策有关系。

「以药养医」,在黑色和白色的层面都有体现。

在白色层面,就是公开的政策。政府为了减少对公立医院的经费投入,允许医院院内的药房在药品价格上有一定比例的加成。加成的利润,用来弥补经费投入的不足,从而保证了在医疗服务价格的不提高。这是明面上的「以药养医」,是用药房获得的额外利润来补贴医院。

在黑色层面,就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严格来讲是违法的。近年来也一直都有医生院长等等因为这类问题被逮捕,前几年沸沸扬扬的GSK事件也是这一现象的体现。这一类的「以药养医」,是医药代表、医生之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某种程度上,这是医生处方权的一种寻租变现,也是市场对于医生劳动价值的一种畸形补偿。

大家都知道,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特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用药的决策方和买单房不一致。在这里拥有友处方权的医生是决策方,患者和医保基金是买单方。

一方面,药企作为商业机构,追求更多的营收是毫无疑问的诉求。

另一方面,医生有中国因为医疗资源总体匮乏,导致医生们工作量很大,医生成为最辛苦的职业。而处在公立医院这一管制江湖的医生们,医疗服务的价格收到物价部门的调控。从而阳光的收入相比市场环境下的其他职业,相对偏少。这就导致了医生也有提高收入的诉求。

为了提高医生开药的积极性,也看到了医生的诉求。药代们想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叫做「带金销售」。

所谓「带金销售」,就是医生在开药后,药代按照药品的销售额,给医生一定比例的回扣。这样,让医生提高收入的诉求和药厂销售更多的诉求达到了高度统一。「带金销售」的模式势如干茶烈火,很快成为药企销售的主要模式。除了直接给回扣外,药企还会赞助医生去旅游、开会、学习。丰富了以药养医的多变的形式。

为什么说「以药养医」推高了药价?

在白色「以药养医」的层面,很清楚,药品价格加成就是多出来的价格。但黑色的「以药养医」才是真正高药价的罪魁祸首。

按照上面所述,药代为了提高销售额,就需要医生多开药,从而给医生回扣。作为医生,为了提高收入,在有同样的药物可以选择的时候,则会优先的选择有回扣,不选择没回扣的;这就会导致药品为了销售出去,都会选择给医生回扣;当所有药品都有回扣时,医生又会选择回扣高的,而不选择回扣低的。而回扣的部分,而最终是转嫁到了药品的价格上。最终表现出来,就是越是价格高的药品越受医生的推荐。在一个利益共同体裹挟下,药价越来越高。

这样的模式,排道德及法律层面来看。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医生和药厂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对患者虽然不好,但因为信息不对称,患者也是无可奈何。另外,因为医保才是实际上是最大的支付方,患者的实际感受有所减缓。

但即便这样,当医保基金的压力逐渐增大,当老百姓的感受越来越强的时候,当政府重新提出要以人为中心的时候。这个问题被放在了台面上来讨论。

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增加财政投入,取消药品加成。这个方法有效,但只解决了白色「以药养医」的那一小部分。

比如,加强药占比的控制,增强医保控费。也有一定效果,但收效甚微。

比如,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药品贿赂。有效果,但仍然与人铤而走险。

一大堆政策的出台,看来都是有效果的,但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医保基金照样亏空,民众感受也不明显。黑色的以药养医仍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直到,一个叫「三明模式」的医改方案的出现,大家眼前一亮 。

了不起的「三明模式」

以药养医的生命力之所以很顽强,其核心是医生和药代形成的利益共同体非常牢固。当其他政策都是从现象的层面去破处、禁止、打击的时候。并没有真的削弱这个利益共同体的牢固关系。

而三明模式,在我看来,是第一次真正的在想办法来瓦解和分化这种利益共同体。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三明模式」。FT对三明模式的概括是:从品牌药转向比较便宜的仿制药,并禁止医生从经销商获得回扣。他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是一套组合拳。他的好处是既有单个政策上的创新,也有体制上的改革来保障。

在政策层面,起到了分化瓦解「药代-医生」利益共同体来减少回扣贿赂。而分化作用又分了几个步骤。

第一步,从医生、院长的薪酬出发。改变原来医院自己来发薪酬的状况,改为财政支付院长的薪酬。但在发薪酬之前,要对院长、医生进行考核,考核条款中,有很大部分是和控费相关的。这样,院长和医生们就有了控费的动力。这一次,一个新的利益共同体在形成。对医保基金来讲,控费达到了减轻基金压力的效果;而医生和医院也主动控费,医保基金和医生/医院看着正在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当然,同属这个利益共同体的还有 广大人民群众。

至此,对医生来讲,至少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原来和药代的利益共同体,一种是现在新的共同体。事情正在新的变化。

怎么样促成医生更多的人选择新的利益共同体呢?第二步,大棒上来了。这就是政府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加大,增加医药贿赂的违规代价。新旧两个利益共同体,就好比两个胡萝卜。两个胡萝卜,一个是黑色的,吃了可能中毒;另一个是白色的,虽然没有黑色那个大,但是没毒。你选择吃哪个?

上面的措施,却弱了回扣在药价中的比例。接下来,就是直接打压药品价格了。这个时候,GPO的联合采购,把更多医院作为一个整体联盟去和厂商谈判,增加议价能力。同一种药品,优先采购仿制药品。诸多措施,都显示了对低价药品的青睐。

这些政策的实行,并不完全都是新的 。可为什么三明模式下,这些政策的效果更加明显呢。这就是三明模式在体制上的改革对政策的执行带来了保障。

采购、支付和医院的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有的是医政,有的是药监,有的是财政,有的是社保下的医保基金。九龙治水是难有效果的。三明模式的怎样统一这一局面呢?很简单,让一个副市长把上面的这几个部门都管起来。这是在体制没有突破前,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方案,也给后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提供了启发。现在新成立的国家医保局,可以看做是三明模式的某种形式的体制化机构。

后续可能产生的影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显示,三明医改前的2011年,22家医院药品收入占比为47.29%。经过两年改革,2013年,三明22家医院医药收入才20.09亿,占比28.21%。而医务性收入却增加到14.42亿,占比为71.79%。这是几年前的数据,但也能看出,三明医改产生的巨大成效。

三明模式不是完全一边倒的叫好,也有很多批评。最重要的就是,适用房只要把药价降下去了,但是药的质量也降下去了。

国家医保局的成立,某种程度可以看做三明模式被高层认可,可能在全国推行的一个信号。如果全国都是三明模式,影响将非常深远。在全国推行前,这些反对者提出的问题,也在被解决。

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在去年开始,推进开始加速。这应该也是一个积极信号。创新药的审批也在加速。

基于此,后续的医药市场,可能存在的一些可能:

药品在营销上的作用越来越小。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性价比都是更被看重的方面。对于药企后续的影响是,研发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增加,营销费用可能会缩减,这是增加药品性价比的最直接的方式。内外资药企的格局的市场格局可能会面临新的分工,跨国药企将主要吃下创新药的市场,内资药企主要吃下仿制药市场。创新药审批加速,这是对研发型外资药企的重大利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后优先采购,则是对研发型内资药企的重大利好。只注重营销,不注重研发的仿制药企业,可能因为通不过一致性评价,导致市场份额快速萎缩,最终导致只能被仿制药巨头收购。客观上,仿制药的玩家集中度会提高。

器械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失去专利的器械会更多的被国产替代。

这也是我之前的文章中写《预测:未来3年医药经济成长最快的5个方向》(见次条推送)的主要逻辑。

这个话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前后几次想写,都因为懒和怕而放弃。懒是知道这个文章要说清楚一定会很长,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怕则是既担心自己有说错的地方,又担心自己说得不够通俗。大家看不懂。之所以现在突击写了这篇,是因为早上看到新的国家医保局已经挂牌成立,胡静林任局长,施子海、陈金甫、李滔任副局长的消息。如果再不写,这篇文章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留言指出。我改!

看好联影成立AI子公司

医学影像领域的AI创业,难点不在技术而在资源。就算依图你算法再牛,要真正做到AI阅片,必须和影像系统对接。而这个接口是否开放的主动权,按权重依次掌握在影像设备厂商、pacs系统厂商和医院手上。看好联影做这件事。

http://vcbeat.net/MmViODg1NmFmN2NmOTQ5ZWE2ZDkwZWY1YTJjMTJjMT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