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烟、喝酒、吐痰”到“抽烟、喝酒、烫头”

于谦老师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这是相声。语言类喜剧有其固定的模式,前半段尽力营造一个预期,到最后结尾来一个预料之外,就觉得好笑,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苗阜王声有个相声,说苗老师喜欢看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前面三个说出来,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对红楼梦的预期,但最后红楼梦没来,来个金瓶梅,就显得出乎意料,就好笑了。

抽烟、喝酒、烫头之所以好笑,是因为烫头并不符合抽烟和喝酒营造出来的预期。那这里原本的预期应该是什么呢?在读《邓小平时代》一书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个细节,说小平同志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吐痰。我恍然大悟。抽烟和喝酒营造的氛围是吐痰很搭的,但这个氛围下烫头就显得很荒诞,很有喜剧效果。我严重怀疑于谦老师也知道小平同志的三大爱好。

据在《邓小平时代》一书记中,痰盂见证了很多重要时刻。从79年访美,82年中英谈判,到92年南巡,痰盂常伴左右。我无从得知吐痰这样的行习惯对于当时的普通的人意味着什么,但作为身居高位的政治家,单从书中描述来看,这并非是减分项,甚至会因此显得有点真实可爱。这可能就是领导者的潜在特权之一吧。

但要成为领导者谈何容易,他是如何崛起的呢?

1

   

成为“毛派头子”

1934 年,毛泽东丢掉了军队的指挥权,同时也被苏联回来的布尔什维克们批判。因为认同毛泽东要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想法,反对城市中心论,邓小平也受到牵连,被撤了职,被打成“毛派头子”。套用三起三落的框架的话,这是毛泽东的第三落,也是邓小平的第一落。

这对小平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据《邓小平时代》一书的说法,他从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变得内敛而少言。如果说这一落锤炼了他日后沉稳的性格,那么“毛排头子”这个帽子,则让毛对他的忠诚有了更多信任。尽管主观上并非如此,但客观的结果是,这不仅保护他在文革时受到了很小的冲击,也使得毛在考虑接班人选的时候,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完全排除小平。

而在这之后,因为邓在这件事中收到的牵连,毛邓的关系进一步亲密。而在这时候,邓也一直支持毛的各项决定。在后来被邓主持的历史决议中被认为是犯了错误的大跃进运动中,邓也是冲在田间地头,站在谷堆稻垛上。

2

   

“毛主席说过”

75年以副总理身份主持工作这段时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经历了文革之后,他已经不再像当年一样对第一代核心的任何想法都言听计从,甚至在很多大事上,他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另一方面,他也不想因为自己违背核心的方向而再次大权旁落。这时候,他的秀才班子帮了大忙。这个秀才班子的人曾经是当年中苏论战的笔杆子,写过九评苏共的檄文。胡乔木和邓力群是其中的主力。当他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秀才班子就从核心之前的讲话和文章中寻找出处。然后写文章渲染舆论,去推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而全然不顾这话当时的语境背景。毛当时的身体已经比较虚弱,不能事必躬亲,所以在大多数时候都不反对他们的做法,有时候甚至还会表态支持。

但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当他们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安在毛身上的时候,毛生气了。他说他不记得自己说过的这样的话,让他的秀才班子找到原始出处。结果证明毛是对的,他的确没说过这句话。这也是导致邓第三落的原因之一。

尽管又落了,但毛在生命最后还安排了对邓的保护,把他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使得邓免于红卫兵的冲击。“毛派头子”的帽子再一次保护了他。而且,这段时间的政策,在他最后一次复出后,也基本做到了无缝衔接。

3

   

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在还没有得到绝对控制权的时候的做事方式,基本上都遵循了同样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先不寻求取得共识,而是找信得过的人悄悄的做,做出一点成就就大张旗鼓的宣传。最后利用舆论的氛围去把这件事推广到更大范围。

这样做的好处是,他可以减少说服的阻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争论。因为从一个小点开始尝试,成功了就推广,不成功就说只是一次尝试,可以让自己面临更少的反对。

能这样做的条件是你必须有自己信得过的人愿意在大势不定的时候愿意为你探索,而在失败的时候,这个人很可能会被牺牲掉。幸亏平同志在当时的党内有很深的资历,在他还没有成为核心的时候有人肯冒着风险为他卖命。

改革开放政策在八十年代走了许多弯路。因为第三代核心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项政策在90年代终于趋于稳定和成熟,并且在21世纪开花结果,民营经济也在迸发出了超过公有经济的活力。

2004年,于谦正式从文工团转到德云社,这才有了我们熟知的“抽烟喝酒烫头”三大爱好。

发布日期:
分类:杂谈

马斯克认为特斯拉的市值是多少钱?

在马斯克的期望中,特斯拉的市值会达到多少呢?在这本《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中,马斯克说过自己的答案。如果几年前看到了这本书,我还会做空特斯拉吗?

我自己曾经做空特斯拉,亏了近两万美元。从当时披露的公开信息来看,特斯拉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我想从传记中看到的是,我当时做空特斯拉时看到的那些问题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一辆车的销售价格低于制造成本不少;再比如特斯拉当时有很多可转债将要到期,如果无法归还,可能有破产清算的风险。


从传记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些问题都存在,而且这些问题也的确给特斯拉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特斯拉也一度就在破产的边缘。但当时公开信息不曾想到的是,马斯克也知道这些问题并且绞尽脑汁去解决。当发现一辆车的制造成本太高的时候,他们用各种办法压缩成本,并且提高了车辆的售价。当债务快到期的时候,账上的钱的确不能偿还,但马斯克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最终化解了危机。


在做空特斯拉这件事情上,我交了学费。但真正让我明白为什么的,却是在看完这本传记之后。对于真正的创新者,你不能只把眼睛放在他们做的不好的地方,而是应该看到他们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因如果只看问题,你总是可以轻易找到。但如果要做出有竞争壁垒的创新,对很多人都挺难的。更何况,从公开信息看到的问题,团队早就知道了,并且已经开始解决了。只看得到问题,看不到他们也在解决问题,这就是一叶障目。而且,巴菲特老爷爷的教导,不要做空也玩玩不能忘记。


这本书的重点并非关于特斯拉的股票,其内容涵盖了马斯克创办并经营多加企业的经历。zip2、x.com(PayPal)、dreamever、spacex、特斯拉、太阳城等,甚至超级高铁和星链都有少量的涉及。


除此之外,马斯克的家庭生活也穿插在其中,比如他和第一个老婆生了五个孩子,一对双胞胎,一组三胞胎,但这些都不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实际上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了。也许你会感慨马斯克基因好,不是双胞胎就是三胞胎,但其实这五个孩子都是试管婴儿。书中也提到他和第二个老婆约会的故事,马斯克说要给她看他的火箭,当时还是处女的演员莱丽虽然有些尴尬和迟疑但还是看了,结果马斯克给她看了猎鹰火箭的发射视频。相信很多人已经在微博或朋友圈看到这个段子了,但他真正的来源却是这本书。


政治斗争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点,在每个公司,都有各种政治斗争,比如PayPal时,马斯克的CEO职位被彼得蒂尔取代,而当他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正准备和第一任老婆去度蜜月。再比如,马斯克最早是特斯拉的投资人,真正的创始团队核心成员在后来被马斯克开除了。我之前想当然的认为美国人尤其是硅谷的创业者都很质朴,实际上并不是。除了这本书可以印证这个观点外,介绍PayPal创业史的《创业维艰》和介绍instgram创业和发展史的《解密instgram》中也有大量政治斗争的例子。看来美国人不仅不是傻白甜,而且斗起来可能比中国人还要狠。


这本书值得一读,在微信读书花了9个小时读完了它。如果你觉得时间不够的话,这里挖个坑,后面我讲些一篇文章,讲讲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如何轻松读完一本书。请各位监督。

对了,马斯克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认为特斯拉的市值将超过苹果

成为第一个达到一万亿美元的美国公司。这段采访的发生的时间我没有考证,但这本书在中国出版的时间是2016年。刚才看了一眼,马斯克预言说对了一半,也错了一半。对的一半是,特斯拉的股价真的超过一万亿美元了,但并没有超过苹果公司,苹果才是第一个达到一万亿美元的美国上市公司。

衡水中学的模式为什么能够取得高考的成功?

周末看了一些衡水中学相关的纪录片和文章。了解了一些和刻板印象不同的点。它并不是只知道强调刻苦和题海战术的高考炼狱。而是有一定的社会科学性在里面。

衡水中学首先解决了学习动力的问题。他们的做法有点像三湾改编之后的战时共产主义。

首先是把高考的志向融入到了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挂在班级门口的标语,还是每次跑步班呼口号,还有每个人手写的签名和志向。

其次是把个人志向和班级集体荣誉做了绑定。无处不在的口号和跑操时的呼号,像极了革命年代的军人。一个小例子是跑操的时候挨在一起的间距,如果一个班级有一个人跌倒,其他人也会跟着一起跌倒。把每件小事和集体荣誉挂钩。如果不好好学习影响到班级荣誉,必然给每个成员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

再次就是老师也纳入这集体。所有学生和老师都住校,遵守同样的作息制度。就像三湾改编后的干部和士兵都遵守同样的伙食标准一样。营造一种老师和同学一起去达成高考志向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偷懒肯定是小概率事件。

这些做法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衡水中学的作息纪律也挺有意思。他不是我当初以为的拼命学习,少睡觉。而恰恰是一种保障了足够睡眠时间的纪律。晚上十点睡觉,早上五点半起床,中午必须午休45分钟,是硬性规定。如果到时间不睡觉偷偷学习是会被惩罚的。而惩罚的措施也很有意思,不是惩罚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回家。这也给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衡水中学成功还有一个秘密竟然是每次小测都用答题卡答题,阅卷机阅卷。这带来三个好处:一是阅卷不过夜,反馈更及时,单位时间内的迭代次数更多。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来讲,我很容易相信有效的快速迭代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是阅卷机除了阅卷外还会生成答题统计报告,方便老师讲题更有针对性;三是每次答题都用答题卡,训练了考生们快速涂卡的能力,正式考试更省时间。

衡水中学还会给每个教室都装上摄像头并录视频。经验少的老师可以观摩老教师上课。也可以课后复盘回顾自己课上的表现和学生反应之间的关系。客观上也会起到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

凡此种种,衡水中学像极了一个精细化运营的系统,可以基于数据分析,进行迭代改进。难怪会在高考应试这件事上取得成功。

发布日期:
分类:杂谈

公共知识分子不宜用人身攻击作为讨论问题的条件反射

前段时间,卢克文发表了一篇介绍乌克兰在民主化之后的现状。结论是美国策动的民主革命并没有让乌克兰比苏联时期更好,反而更差了。先不论观点是否正确,但是文章本身还是论据详实,逻辑上也说得通。得到的转发量也不低。

可这时候,我看到一位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朋友圈的点评道:

最近在朋友圈转卢克文的文章的人,都是傻逼,有一个算一个。

我没有转发过卢克文的文章,可当我看到这样的评论时,还是有点不舒服。你可以反驳他的结论,也可以质疑他的论据,或者指出他论证逻辑上的漏洞。但如果一旦用”傻逼“作为全部的反驳,不仅显得语言粗鄙,更是用情绪化反应替代了正常的思考。将公共空间应有的理性讨论,拉入到没营养的情绪化骂战中。

这种现象并不是孤例。在更早前的崔永元大战方舟子,罗永浩大战方舟子等等更多的公共讨论中,类似用人身攻击替代理性思考和辩论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维基百科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条目中,有这样一段话:

2012年11月27日,搜狐专题《是谁搞臭了“公知”》[1]认为,公知群体有以下特征:宣传“自由、民主、人权、体制、宪政、选票、普世价值”。贬低对手。表面为公民代言,私下占尽体制的利益和便宜。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更换体制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C%E5%85%B1%E7%9F%A5%E8%AF%86%E5%88%86%E5%AD%90

7年后的现在,再看这段话,至少在”贬低对手”这一条,公共知识分子们的表现并没有进步,甚至更加严重了。至少公共知识分子们在微博上的言论来看,五毛、粉红(蛆)、爱国贼、叼飞盘是他们面对反对声音时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很容易,很多应激反应都只用到脊椎而不用经过过大脑就可以完成。比如,人在遇到火的时候缩手反射,是先通过脊椎下达了缩手的命令,然后才会在大脑中感受到疼痛。

但人类更厉害的是拥有可以复杂运算的大脑,在面对讨论问题这一复杂社会活动的时候,参与其中的公共知识分子们可以尽可能使用一下这个高级功能。

在自我评估言论更自由的Facebook上,社群守则第13条规定:不允许发布仇恨言论。我们对攻击的定义为:暴力的或将人非人化的言论,贬低他人的言论,或者意在排挤或孤立他人的呼吁。

而不允许非人化的言论,有一个例子,就是不允许将一个群体比喻为虫子。

这不算一个高的要求,我们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努力后应该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发布日期:
分类:杂谈

如何评价《奇葩说 第五季》第十期(太胖被嘲要不要减肥) ?

感觉包括马东李诞在内的大部分人都觉得这道辩题是「校园霸凌要不要反对」,并且都政治正确的站在反方的立场,正方要是一说到点上,他们就出来打岔。

如果这个是官方的立场的话,建议把辩题直接改为「要不要反对校园霸凌」即可。这样至少在初始投票的时候会公平一些。

但既然没有写这样的辩题,那辩论的双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来解读这个辩题的含义。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很难相信肥胖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肥胖好不好,并不像反方说的,好坏是见仁见智的。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这在科学领域已经是一个共识。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130619/c19obesity/​cn.nytimes.com

报道来自于喜欢高举政治正确大旗的白左传媒扭腰时报。

既然肥胖是疾病,何况太胖!明知道自己病了,却因为有人嘲笑这个,就放弃治疗。这在古代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

所以在我看来,这道辩题讨论的意义是:明知道一件事情不对,但别人提出的方式自己不喜欢,我要不要改变?

嘲笑是一种不好的方式,但把嘲笑完全等价于霸凌,这很上纲上线。我不相信反方的辩手没嘲笑过别人,看看杨奇函发言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就知道,这是赤裸裸的嘲笑。但这就是霸凌吗?不见得!

回到辩题,我认为,面对自己的缺点要不要改变,别人提出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这件事需不需要改变,如果需要改变,就改变啊。就因为别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方式有问题,就不改变吗?你还处在叛逆的青春期啊?

至于你说,我会改变,但我不是因为他的嘲笑。那没有关系,辩题也问的是你要不要改变?因为什么而改变,或者说你承不承认因为嘲笑的改变,一点都不重要!

当焦虑发生,我是如何应对的?


宇宙飞船出现故障,漂泊在太空中。飞船有十几节船舱,你位于其中的一节。几节舱已经开始着火。你尝试去扑灭,但是失败了。火势蔓延得很快,眼看就要炸毁整个飞舱。你会怎么办?

好在每个舱的连接处都一道门。一旦封闭,火就会被挡在门外,你所在的舱可以暂时安全。接下来,你可以冷静下来,想想办法。很幸运,你找到了一个废弃的空间站,已无人使用,但还安全。

这是电影《地心引力》中的一个片段,主人公瑞安·斯通经历了上述过程。影片的最后,在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之后,初上太空就遭遇事故的瑞安总算安全返回了地球。

你上太空的概率很小,遭遇这个事故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是,有一件事却是经常发生在你身上的。这件事就是焦虑。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带给你压力,甚至让你焦虑。

压力不一定造成焦虑。如果是小火苗,你能快速扑灭,那就不会让你焦虑。但如果问题很棘手,压力很大,火势蔓延到无法扑灭,甚至会伤害到你,这就是焦虑。

引起你焦虑的问题,不都是现在的问题。很多时候,最坏的情况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发生,而其缘由则来自于过去。如果一天就是一节船舱的话,焦虑就像这样:

你前面有船舱着火了,你后面也有船舱着火了。眼看,火就要烧到你面前。

用这样的比喻,也许能帮助你回想起焦虑时的感受。之前,每当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在失眠中思考,要么喝大酒,逃避了事。可惜,这样做之后,不仅坏的情况没法避免,甚至焦虑的心情也无法化解,憋出内伤。

正确的方法,就像瑞安斯通的做法一样:关上船舱之间的门。每一天就是一节船舱,而且连接处都有一扇门。这扇门坚固又密封。这扇门让你当前所处的舱与前面的危险与后面的危险完全隔绝开,保证这节船舱的安全。就好比,当你既不为未来担忧,也不为过往而后悔,在当前,你的心态就是平和的。

这个原则,叫「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它来自一个培训班的教材。就是那个股神巴菲特当年也参加过的培训班——卡内基。

听上去很简单,就像心灵鸡汤讲的「要活在当下」一样。我很早就知道了「活在当下」的大道理,却很难真的做好活在当下。而卡内基的教材中,用轮船的船舱漏水的事情,引出了「活在今天的方格中」这个原则。我对轮船漏水没感觉,但对《地心引力》中飞船着火的镜头印象深刻。上面的叙述,就是我结合这个镜头,对于「活在今天的方格中」这个原则的体会。神奇的是,有了这个具体的体会,我好像知道「活在当下」是怎么回事了。

在卡内基的处理忧虑的方法中,有二十几条原则。「活在今天的方格中」是其中的第一条。它是后面所有原则的基础,因为只有先停止焦虑情绪,才能理性冷静的去运用后面的原则。

如果焦虑是一种病,那么这条原则,就是治病的良药。

在这条原则之后,你已经处理了焦虑的情绪。能够冷静下来,理性的思考。

这个时候,让我们直面引起焦虑的问题本身。在卡内基的教材中,介绍了一个叫做「开利方程」的法宝。

在开利方程中,解决问题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写出最坏的情况,以及最坏的情况可能产生的后果。很多时候,这里的最坏情况及其后果,就是你产生压力和忧虑的根源。

第二步,接受最坏的情况。也就是,假设上一步写出来的事情,必然会发生。这个时候,你必须接受。因为在这个假设中,无论你接不接受,他都必然发生。这一步,是最难的,但也是最关键的。

第三步,当你在心理上已经接受最坏结果的时候。尝试去找到一个比最坏的情况好一点的结果。然后分析一下,如果要提高这个更好的一点的结果发生的概率,你应该做哪些改变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万晓利的一首歌——《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被刽子手砍下了人头
魂魄还能留恋最后九秒
第七秒时突然从梦中惊醒
这一切没有想像的那么糟

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万晓利 – 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接受最坏,然后又有了更好的可能。这种感觉,是一种欣喜。

我曾经总是眉头紧锁,现在已经能坦然面对压力。感谢卡内基!这些原则,分享给你,也许对你也有用。

卡内基书籍:《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   领券

「三明模式」、新成立的医保局、高了一届又一届的药价之间有啥关系?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老百姓吐槽最多的问题。在看病难的部分,主要是医疗资源的供给侧不充足;而在看病贵层面,却比较有意思。之所以说他有意思,是因为如果看病难是因为医疗资源缺乏,按照市场供需的关系,那么医疗服务的价格应该也会比较贵。但实际上,看病贵,并没有贵在医疗服务费用上,而是贵在了非医疗服务本身的收费上。看病贵,更多的体现在了买药贵。

生命力顽强的以药养医

买药贵之所以出现,和一个叫做「以药养医」的政策有关系。

「以药养医」,在黑色和白色的层面都有体现。

在白色层面,就是公开的政策。政府为了减少对公立医院的经费投入,允许医院院内的药房在药品价格上有一定比例的加成。加成的利润,用来弥补经费投入的不足,从而保证了在医疗服务价格的不提高。这是明面上的「以药养医」,是用药房获得的额外利润来补贴医院。

在黑色层面,就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严格来讲是违法的。近年来也一直都有医生院长等等因为这类问题被逮捕,前几年沸沸扬扬的GSK事件也是这一现象的体现。这一类的「以药养医」,是医药代表、医生之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某种程度上,这是医生处方权的一种寻租变现,也是市场对于医生劳动价值的一种畸形补偿。

大家都知道,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特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用药的决策方和买单房不一致。在这里拥有友处方权的医生是决策方,患者和医保基金是买单方。

一方面,药企作为商业机构,追求更多的营收是毫无疑问的诉求。

另一方面,医生有中国因为医疗资源总体匮乏,导致医生们工作量很大,医生成为最辛苦的职业。而处在公立医院这一管制江湖的医生们,医疗服务的价格收到物价部门的调控。从而阳光的收入相比市场环境下的其他职业,相对偏少。这就导致了医生也有提高收入的诉求。

为了提高医生开药的积极性,也看到了医生的诉求。药代们想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叫做「带金销售」。

所谓「带金销售」,就是医生在开药后,药代按照药品的销售额,给医生一定比例的回扣。这样,让医生提高收入的诉求和药厂销售更多的诉求达到了高度统一。「带金销售」的模式势如干茶烈火,很快成为药企销售的主要模式。除了直接给回扣外,药企还会赞助医生去旅游、开会、学习。丰富了以药养医的多变的形式。

为什么说「以药养医」推高了药价?

在白色「以药养医」的层面,很清楚,药品价格加成就是多出来的价格。但黑色的「以药养医」才是真正高药价的罪魁祸首。

按照上面所述,药代为了提高销售额,就需要医生多开药,从而给医生回扣。作为医生,为了提高收入,在有同样的药物可以选择的时候,则会优先的选择有回扣,不选择没回扣的;这就会导致药品为了销售出去,都会选择给医生回扣;当所有药品都有回扣时,医生又会选择回扣高的,而不选择回扣低的。而回扣的部分,而最终是转嫁到了药品的价格上。最终表现出来,就是越是价格高的药品越受医生的推荐。在一个利益共同体裹挟下,药价越来越高。

这样的模式,排道德及法律层面来看。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医生和药厂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对患者虽然不好,但因为信息不对称,患者也是无可奈何。另外,因为医保才是实际上是最大的支付方,患者的实际感受有所减缓。

但即便这样,当医保基金的压力逐渐增大,当老百姓的感受越来越强的时候,当政府重新提出要以人为中心的时候。这个问题被放在了台面上来讨论。

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增加财政投入,取消药品加成。这个方法有效,但只解决了白色「以药养医」的那一小部分。

比如,加强药占比的控制,增强医保控费。也有一定效果,但收效甚微。

比如,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药品贿赂。有效果,但仍然与人铤而走险。

一大堆政策的出台,看来都是有效果的,但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医保基金照样亏空,民众感受也不明显。黑色的以药养医仍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直到,一个叫「三明模式」的医改方案的出现,大家眼前一亮 。

了不起的「三明模式」

以药养医的生命力之所以很顽强,其核心是医生和药代形成的利益共同体非常牢固。当其他政策都是从现象的层面去破处、禁止、打击的时候。并没有真的削弱这个利益共同体的牢固关系。

而三明模式,在我看来,是第一次真正的在想办法来瓦解和分化这种利益共同体。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三明模式」。FT对三明模式的概括是:从品牌药转向比较便宜的仿制药,并禁止医生从经销商获得回扣。他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是一套组合拳。他的好处是既有单个政策上的创新,也有体制上的改革来保障。

在政策层面,起到了分化瓦解「药代-医生」利益共同体来减少回扣贿赂。而分化作用又分了几个步骤。

第一步,从医生、院长的薪酬出发。改变原来医院自己来发薪酬的状况,改为财政支付院长的薪酬。但在发薪酬之前,要对院长、医生进行考核,考核条款中,有很大部分是和控费相关的。这样,院长和医生们就有了控费的动力。这一次,一个新的利益共同体在形成。对医保基金来讲,控费达到了减轻基金压力的效果;而医生和医院也主动控费,医保基金和医生/医院看着正在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当然,同属这个利益共同体的还有 广大人民群众。

至此,对医生来讲,至少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原来和药代的利益共同体,一种是现在新的共同体。事情正在新的变化。

怎么样促成医生更多的人选择新的利益共同体呢?第二步,大棒上来了。这就是政府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加大,增加医药贿赂的违规代价。新旧两个利益共同体,就好比两个胡萝卜。两个胡萝卜,一个是黑色的,吃了可能中毒;另一个是白色的,虽然没有黑色那个大,但是没毒。你选择吃哪个?

上面的措施,却弱了回扣在药价中的比例。接下来,就是直接打压药品价格了。这个时候,GPO的联合采购,把更多医院作为一个整体联盟去和厂商谈判,增加议价能力。同一种药品,优先采购仿制药品。诸多措施,都显示了对低价药品的青睐。

这些政策的实行,并不完全都是新的 。可为什么三明模式下,这些政策的效果更加明显呢。这就是三明模式在体制上的改革对政策的执行带来了保障。

采购、支付和医院的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有的是医政,有的是药监,有的是财政,有的是社保下的医保基金。九龙治水是难有效果的。三明模式的怎样统一这一局面呢?很简单,让一个副市长把上面的这几个部门都管起来。这是在体制没有突破前,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方案,也给后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提供了启发。现在新成立的国家医保局,可以看做是三明模式的某种形式的体制化机构。

后续可能产生的影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显示,三明医改前的2011年,22家医院药品收入占比为47.29%。经过两年改革,2013年,三明22家医院医药收入才20.09亿,占比28.21%。而医务性收入却增加到14.42亿,占比为71.79%。这是几年前的数据,但也能看出,三明医改产生的巨大成效。

三明模式不是完全一边倒的叫好,也有很多批评。最重要的就是,适用房只要把药价降下去了,但是药的质量也降下去了。

国家医保局的成立,某种程度可以看做三明模式被高层认可,可能在全国推行的一个信号。如果全国都是三明模式,影响将非常深远。在全国推行前,这些反对者提出的问题,也在被解决。

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在去年开始,推进开始加速。这应该也是一个积极信号。创新药的审批也在加速。

基于此,后续的医药市场,可能存在的一些可能:

药品在营销上的作用越来越小。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性价比都是更被看重的方面。对于药企后续的影响是,研发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增加,营销费用可能会缩减,这是增加药品性价比的最直接的方式。内外资药企的格局的市场格局可能会面临新的分工,跨国药企将主要吃下创新药的市场,内资药企主要吃下仿制药市场。创新药审批加速,这是对研发型外资药企的重大利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后优先采购,则是对研发型内资药企的重大利好。只注重营销,不注重研发的仿制药企业,可能因为通不过一致性评价,导致市场份额快速萎缩,最终导致只能被仿制药巨头收购。客观上,仿制药的玩家集中度会提高。

器械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失去专利的器械会更多的被国产替代。

这也是我之前的文章中写《预测:未来3年医药经济成长最快的5个方向》(见次条推送)的主要逻辑。

这个话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前后几次想写,都因为懒和怕而放弃。懒是知道这个文章要说清楚一定会很长,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怕则是既担心自己有说错的地方,又担心自己说得不够通俗。大家看不懂。之所以现在突击写了这篇,是因为早上看到新的国家医保局已经挂牌成立,胡静林任局长,施子海、陈金甫、李滔任副局长的消息。如果再不写,这篇文章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留言指出。我改!

共享单车经常扫到坏车?有这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有朋友在知识星球「小道消息和他的朋友们」发了摩拜的话题,我也顺便说说我的感受。我用摩拜最不好的感受就是每天下班公司楼下找车,花半天开锁,最后跟我说是坏掉的车,浪费感情。这个情况我能理解,因为下班高峰没坏的车子都被骑走了。我下班晚,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坏的。但你能不能不用开锁进度条都读到70%才知道是坏的呢?

可能的解决方案:

-1. 增加调度频度。在早晚高峰,多运送几次车辆(从地铁站到办公集中区)。

0.合理优化投放点。同一时间,公司楼下几乎没车但是走到离地铁站一半距离的时候却发现好多车。这个时候就纠结了,骑着去还是走着去?

为什么写-1和0,因为这些事情我相信他们是一直在做的。但是是渐进式的优化,很难一步到位。另外这些都是运营侧的,而我是做产品的。下面提几个产品侧的想法:

1.在我不用开锁之前就知道他是不是坏掉的。例如,车子增加一个很小的指示led灯,好车和坏车用不同颜色指示。

这个方案要增加硬件,增大耗电。可行性上要算一下账,即使可行也要在下一代车辆中实施。

2.改变扫码逻辑:如果开锁不成功的车子,自动标记为坏车。每次开锁前先判断是否为坏车,再进行开锁操作。如果是坏车,就直接提示车已坏,不进入开锁操作。工作人员修复后,修改该车的标记为好车。

3.众包打实体标签。拉数据,分析之前经常扫到坏车子的人,给这些人寄送纸标签。如果他们再遇到,就再车上贴上标签。

这个方案优缺点都明显,优点是成本低轻量级,缺点是可靠性不强。纸标签会被别人撕掉,被广告覆盖,甚至乱贴等等。

看好联影成立AI子公司

医学影像领域的AI创业,难点不在技术而在资源。就算依图你算法再牛,要真正做到AI阅片,必须和影像系统对接。而这个接口是否开放的主动权,按权重依次掌握在影像设备厂商、pacs系统厂商和医院手上。看好联影做这件事。

http://vcbeat.net/MmViODg1NmFmN2NmOTQ5ZWE2ZDkwZWY1YTJjMTJjMTQ=